Blog Logo

理财的意义(投资知识篇四)

写于2022-08-20 06:11 阅读耗时59分钟 阅读量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以下三个方面的投资知识:

  • 10.「投机」与「投资」
  • 11.可以把股票当筹码吗?
  • 12.为什么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做不好投资?

十、「投机」与「投资」

该节重点:

  • 投机是瞄准一个机会,希望大赚一笔,一劳永逸,而投资是要你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走向你的最终梦想
  • 用另外一种讲法来评估投机和投资的心态:你到底敢「投」进去多少资产
  • 你只拿5万买股票,其实也是投机。因为你完全没有底,完全不知道在干啥,你也不敢多投
  • 如果让你投入50万、80万的时候,你是不是就要仔细掂量一下了?要考虑收益、风险、流动性等等。这时候的心态,才是面对投资的心态
  • 从在市场里面,你到底敢投进去多少百分比的资产,就衡量出你是投机还是投资了
  • 承担一定的风险,分散投资,长期投资,把这些钱调动起来获得收益,这应该是咱们散户、工薪阶层考虑的事情
  • 当把我们大额的闲钱动起来的时候,那才是投资。真正的高手一定不是冒险一次,而是能是把风险化解掉,拿到背后确定的东西,即便单次收益不会很高

LaoK在他2007年出版的《解读基金》一书中,说到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投机」是瞄准一个机会,希望大赚一笔,一劳永逸,而「投资」是要你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走向你的最终梦想。

时间过去了14年,LaoK不断更迭自己的思考,对于曾经在书里做出的那个总结,他总能觉得还是过于抽象,不够可知可感。LaoK希望能用更具体、直接的方式,说清「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我们也可以通过LaoK的这篇新文章,进一步检视自己的投资心态,避免用投机的心态做投资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

一、给你确定的100万; 二、有1000万放在那里,但你要抛硬币。赢了,你就全拿走,输了,啥都没有。 你会选择哪个?

我经常问朋友这个问题,至今我遇到的所有人都选择了一,直接拿100万走人,居然没有例外

可仔细一想,第一个选择的价值是100万,而第二选择,50%的概率乘以1000万,其实是价值500万。

为啥大家都不选二?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不确定性,因为有风险,因为在投机

如果我们有第三个选择,也就是把第二个选择的1000万拆开成十次,每次赌100万,赢了拿走100万,输了再来下一轮。那估计所有人都会选这个方案。因为十次抛硬币,输赢基本上五五开了,极大概率500万到手。

这不就是分散投资、长期投资吗?咱们不用只押宝一次啊。只要把风险摊开,事情就变成确定的了。那些风险投资家,那些大老板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每项投资都有风险,但综合起来还是赚。

咱们把钱放在银行或者余额宝拿确定的利息,但也就2-3%。可你即便投一个债券基金,或者一个债券组合,年化目标收益是6-8%,就算有涨跌,只要稍微多「赌」几个,多「赌」一段时间,最后的收益也会高很多啊。可只「赌」一次大的,玩一个比特币,不心虚吗?

不过,如果赌注的不是1000万,而只有100元、1000元,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二了。100元没拿到也无所谓,万一拿到1000元,还是可以请朋友大吃一顿的。自己也知道这是投机,但成本收益都不高,没赚到也就算了呗。

在《解读基金》书里,我说:「投机是瞄准一个机会,希望大赚一笔,一劳永逸,而投资是要你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走向你的最终梦想」。其实这话后来想想还是觉得说得不好,太抽象。现在我更喜欢用另外一种讲法来评估投机和投资的心态:你到底敢「投」进去多少资产


比如你有100万闲钱,你敢「投」到市场里面多钱呢?

如果你拿10元去买彩票,那显然是投机,这你很清楚。你只拿5万买股票,其实也是投机。因为你完全没有底,完全不知道在干啥,你也不敢多投。赚了就赚了,高兴几天,亏了也就算了,郁闷一下,改变不了你的生活。

如果让你投入50万、80万的时候,你是不是就要仔细掂量一下了?要考虑收益、风险、流动性等等。这时候的心态,才是面对投资的心态。也就是说,从在市场里面,你到底敢投进去多少百分比的资产,就衡量出你是投机还是投资了

现在买过基金的人很多很多。一遇到市场好点,很多朋友就让我推荐基金。这是我最不想干的事情,因为总不能直截了当问你家有多少钱吧?客气客气后,我会转弯抹角问:``你想拿出多大比例投?一般的人会想半天,然后扭扭捏捏说个数,新手很少有超过 10%的。我会接着问:你想干嘛?最直接的回答是想赚钱`。好!100万的闲钱,投10万,趁着牛市,一年以后赚了50%,也就5万。你的总资产也就105万,总体收益才5%。还不如简简单单投一个债券组合产品了。但一年涨50%,选到这样的基金是啥狗屎运啊?而且还不要说这一年中的跌跌涨涨、心潮澎湃,初入行的人怎么抗得住?

这其实就是投机心态,因为他自己是不敢投的,因为心虚。如果他说:我是想先试水,然后懂得怎么理财,怎么投资。那话就长了,就要从收益风险比,投资组合,核心和卫星策略开始啰嗦,最后一句话,先去把《解读基金》读了。


投资或者说理财,理的首先是闲钱,尤其是那些你放在银行存款上的钱,那才是大头。承担一定的风险,分散投资,长期投资,把这些钱调动起来获得收益,这应该是咱们散户、工薪阶层考虑的事情

只有从个人、家庭总资产的角度去考虑的时候,咱们才能走入了投资的轨道。

内卷这个词今年很火。咱们散户其实也经常在「卷」啊。

看到办公桌对面的人晒收益,自己就难受。看到别人家的实盘,总觉得是比自己的跑得快。焦虑、焦虑再焦虑,然后就开始研究巴菲特,研究芒格,用人家开法拉利赛车的方式,开你家的桑塔纳,这和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补习奥数有啥不同?拿一小部分资金去投机一下,去「卷」一下,也就算了。天天投机次次卷,不死也是残。

一定不要和别人攀比,每个人的情况都非常不同,无论对方给你看的收益率是高是低,只要他背后有自己的逻辑,他就是聪明人。而那个逻辑,才是咱们要学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人选择豪赌一把,选择二的,比如隔壁老王,他甚至会抵押房子去贷款抄基金,但真没必要去崇拜他,兴许他给你看的、晒出来的就是赢的那个账户呢。看到贼吃肉,还要看到贼挨打。我们都知道,赌场里面真正赚钱的是开赌场的人,而不是现在那个一手同花顺的家伙。

自己到底想干啥?是爽一下,还是财富积累?当把我们大额的闲钱动起来的时候,那才是投资。真正的高手一定不是冒险一次,而是能是把风险化解掉,拿到背后确定的东西,即便单次收益不会很高


十一、可以把股票当筹码吗?

该节重点:

  • 价值投资:买股票是买公司、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
  • 投机对冲:把股票当作筹码、做空、做庄,赚取差价
  • 趋势投资:投资人以投资标的的上涨或下跌周期来作为买卖交易的一种投资方式
  • 量化投资:量化投资是指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的交易方
  • 分散投资:将资金分散地投入不同的行业、企业、市场等等,以避开投资风险,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

前面提到投资体系的一个基本理念:投资的收益,来源于我们参与了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

实际上,这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之一。如果总结一下的话,价值投资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都可以算是,不过价值投资体系最基础的一个理念,还是那句「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的一部分」。所以购买股票,就可以分享公司成长和壮大带来的价值。

不过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有点奇怪的。股票不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还能是别的东西吗?等到有了更多的投资经验,我才发现还有另一种理解股票的方式——把它当作一个交易凭证,主要去挣「低买高卖」或者波动的钱

如果用个比喻的话,就是把股票当做「筹码」。其实把股票当成筹码的投资理念,早不稀奇了。市场上总会有一股量级很大的资金,它们并不在意股票背后公司的长期价值,而是看着消息、热点、题材、资金流向等等指标来「炒股」

那普通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操作获利吗?有的人可能会说,当然不行,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价值投资。先别急着下定论,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实际上,这种风格的投资可以追溯到金融市场的最开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股票起源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当时,东印度公司向公众募集资金,给每个认购的人一张凭证,赋予每个人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探索海洋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权利。

尽管当时发行的这只股票,要求认购人在十年之后才能拿到分红。但依然很快就有人开始交易认购这些凭证——就像如今买卖股票一样。

很快,一些「聪明人」就发现,比起等待航船探险分摊结果的收益,靠买卖凭证赚差价挣钱则要来得更容易、更快。

于是他们发明了很多操纵股市的技术。比如一群人会合谋在某个时间段大量卖出股票,造成股价下跌,这样引发群众恐慌抛盘,股价进一步下跌之后再低价接回来,赚取差价;还有人会暗中买断某种股票或者商品的大部分流通供应量,成为绝对大户之后就开始拉盘,然后在高位出货给别人,也能赚上一大笔钱。其实这样的行为和现在的「做空」「做庄」非常相像,可以说,人性千百年来都是没什么变化的。

等荷兰人来到纽约,也把这种投资——或者叫投机的风格带到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中心——华尔街。纵观华尔街四百年的历史,也是一部无数投机者把股票当作筹码博弈的历史。

一个如今听起来很好笑的故事是这样的:丹尼尔·德鲁(Daniel Drew)本来是个出身贫寒的小伙子,在靠贩卖牲口挣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开始寻找更大的赚钱机会。很快他就发现了,华尔街是个快速发财的好地方。

德鲁非常擅长散播谣言,煽动市场气氛。比如,他会贿赂媒体和报纸,大肆鼓吹某只股票即将暴涨或者暴跌。

他的「成名一战」很有戏剧性。有一次,他走进纽约一个最著名的绅士俱乐部,显得非常焦急,似乎在找什么人。在找了一圈没找到之后,他骂骂咧咧地走了。不过在场的股票经纪人发现他兜里掉出来一张纸,打开一看发现上面写着:「不管什么价位,你能买到多少奥什科什(Oshkosh)股票就买多少。」

当时这家叫奥什科什的铁路公司其实已经非常昂贵,市场觉得已经严重高估。但大家看到这张纸条,觉得德鲁本人一定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一些内幕消息,所以这帮经纪人不仅自己砸锅卖铁买入了几万股,还通知他们的客户大量扫货,把股票价格推向了新高。

结果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卖给他们股票的正是丹尼尔·德鲁本人。德鲁其实也是在高位被套牢,为了解套才操纵市场,找更傻的人接盘。而且他不但高位出货,还顺道散播公司谣言,同时大量做空。最后,奥什科什果然股价崩盘,而德鲁多空双杀,把钱赚了两遍。


这样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上演着。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把股票当作筹码的投机理念的历史,比价值投资理念的历史要长得多。我们都知道,价值投资领域开宗立派的、祖师爷级别的人物是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他也是巴菲特非常敬重的老师。但他那本1934年出版的奠定价值投资理念的著作《证券分析》,实际上大半本书都是在讲如何投资债券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家觉得买债券才是投资,而股票这个东西过于玄妙,包括那时候连财报的公布都非常模糊,法律也很不健全,市场谣言满天飞。所以本着投机的思路炒股,反而能赚到不少钱,那会儿谁要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可能都要受到嘲笑。

价值投资者经常说「要正确地理解『市场先生』」,意思是说市场每天的价格变幻莫测,作为投资者不要被这个价格左右情绪,心中应该有一个价值的准绳。但实际上,如果你能每天都看盘,系统性地跟踪市场价格信号,并依此来做交易,其实也有可能赚到钱。

比如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来自于之前多次出现过的杰米·西格尔教授,在他的《股市长线法宝》(第四版)第十七章提到过这样一个策略:

只要道琼斯指数的收盘价高出 200 日移动平均线至少1个百分点,就以当天的收盘价买入股票; 只要道琼斯指数的收盘价低于200日移动平均线至少1个百分点,就以当天的收盘价卖出股票,卖出股票的资金用来买入短期国债。


这里可以稍微解释一下「移动平均线」这个概念。所谓移动平均线,就是计算一支股票或者一个价格指数之前若干天收盘价格的平均值,然后用这个值画的一条曲线。

比如,苹果股票的20天移动平均线,就是每天计算一下前2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作为今天的价格,然后不断计算每一天的价格数字,连成线之后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移动平均线刻画的是价格变化的趋势。

而所谓的趋势投资,同样也是投资界里一个存在了很多年,也有很多成熟研究成果的投资流派。它正好和价值投资的理念相反:价值投资是只要价值不变,越跌越买,越涨就越要小心;而趋势投资的核心理念是,市场有延续之前价格趋势的动力,所以我们要顺势而为

one

那么西格尔教授这个简单的交易策略效果如何呢?我把书中的图搬运到了这里。从图上你可以看出来,从1886~2012年这个横跨一百多年的区间,如果算上通胀的话,传统的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收益是9.39%,而我们上面说到的这种策略,如果不计算交易成本,收益反而是更高的9.73%,如果算上交易成本,结果是稍微低一些的8.11%。

你是不是觉得找到了投资的圣杯?


但任何策略都有它有效和失效的时间,我们就拿2000年的市场来说:在2000年,道琼斯指数沿着200日移动平均线反复波动,这也导致使用这个策略的人频繁买卖,1年内竟然买卖了16次之多。算上交易成本和买卖价差的话,遵循这个策略的投资者在2000年的损失接近30%,而如果拿着不动,投资者的亏损则不到5%。

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交易方式的确有助于投资者避开一些大熊市,并且还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把整个过程的波动率大幅降低了

比如:如果你使用这个策略投资美国股市的话,在著名的1929年大萧条之前,你就已经卖出股票离场了;另外,在1987年美股闪崩的时候,你也避开了10月19日和20日这两个让无数投资者遭受灭顶之灾的日子,然后会在1988年6月重新入市;还有,这个策略能够让你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坐着看戏。

所以,这种以趋势理念建立的投资系统,让我们有可能在不用牺牲太多长期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波动,稳健地把投资计划执行下去。


除了「趋势投资」之外,还有很多投资流派也并不在意股票背后公司的基本面如何。比如这些年兴起的量化投资就是这样。

量化投资领域有一位明星级别的代表人物叫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他是世界顶级的数学家,和华裔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有一个联合命名的几何定理。同时,他也是世界最顶尖量化基金文艺复兴科技基金的创始人。

文艺复兴基金以几乎不雇佣金融从业者闻名,它们大多数员工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统计学家等等,然后利用内部开发的各种数学模型来预测市场,完成自动化的交易。

two

比如西蒙斯曾经从IBM找来几个语音识别方向的专家,因为他发现做语音识别和做市场预测有很相像的地方——做语音识别的时候,你会根据一个人已经说的内容,来预测TA下一个单词甚至下一句话更可能是什么,这样就会增加识别的准确率。而采用这种方式预测市场也是有效的。可想而知,对于西蒙斯来讲,你这只股票背后是卖空调的还是卖汉堡的都没有什么区别。

但正是依靠这种理念,文艺复兴科技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成绩。它们旗下最著名的大奖章基金,长期年化回报在35%以上,而且这还是扣除了高额的管理费之后。西蒙斯本人身价也超过百亿美元,绝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那么,我们洋洋洒洒讲了这么多投资风格流派,实际想说的是什么呢?我们最想告诉你的其实是,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投资方式和投资理念,它们都很有效,用好了也都能挣到钱。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以「好资产+好价格+利用市场先生+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是最重要的思路

价值投资不但被证明长期有效,同时也是最能让非职业投资者易于理解、方便操作、也能抵御诱惑少走弯路的投资体系。而在这个基础框架之上,也会适当融入一些其他流派的理念,比如量化的指数增强、趋势动量平滑回撤和波动,来帮助更好地管理投资过程。

有时感觉投资世界就像江湖,其中有各大门派华山论剑,你来我往各领风骚。在这个庞大的江湖之中,确实很难说哪门功夫是天下第一,毕竟每位掌门人都是非常厉害的。 面对如此多的门派,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至少我觉得价值投资是一个名门正派,在这里师傅们教我从基本功练起,由最根源的地方了解投资世界,逻辑自洽地解释各种现象,而且将来学成之后有助于惩恶扬善,让江湖更加太平。 所以,我依然坚定地选择价值投资!


十二、为什么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做不好投资?

该节重点:

  • 和时间做朋友慢慢变富,尽管工作平平、收入微薄,但格雷斯一直生活节俭、坚持储蓄、长期投资,超过八十年的复利让她最终累积起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 可能只有在投资领域,智力、体能、技术、经验、资源,都未必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个性、环境、与行为,更加决定了我们的成败
  • 投资,是一个「心」的磨练过程
  • 它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金钱的关系
  • 在投资这个过程中,磨练自己的心性、面对自身的弱点,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 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的自然结果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觉得十分美好

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金钱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它的作者是摩根·侯塞尔(Morgan Housel),一名风险投资人和很好的写作者。文章开头,他讲了两个投资者的故事,故事的两个主人公虽然相互并不认识,但却隐隐地有所呼应。

第一个主人公叫格雷斯·格罗娜(Grace Groner)。她12岁就成了孤儿,从来没结婚,也没有过孩子,甚至从来都没驾驶过汽车。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一居室小房子里独自度过,职业始终是一名普通的秘书。

2010年,格雷斯以百岁的高龄逝世。人们在她的遗嘱里发现,她把自己积攒下来的700万美元,都捐给了慈善机构。认识她的人都非常惊讶,心想:她是怎么攒下这么多钱的?

答案也出奇的简单: 尽管工作平平、收入微薄,但格雷斯一直生活节俭、坚持储蓄、长期投资,超过八十年的复利让她最终累积起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格雷斯去世的几周之后,另一位主人公在媒体上出现了。他的名字叫理查德·福斯孔(Richard Fuscone),是著名投资银行美林证券的一名副总裁。那一年,他宣布个人破产,有两处房产由于无力偿还贷款被收缴,其中一处面积有2000平米之多,光月供就要6万6千美元。

和没有受到过什么高等教育的格雷斯不同,理查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工作表现非常出色,四十几岁已经退休。然而他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以及各种流动性不佳的投资和投机,让他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惨重

最后宣布破产时,他站在法官面前说:「金融危机把我彻底击垮了。现在我唯一还能变卖出去的东西,就是我太太曾经买的各种私人订制家具。」


在文章里,作者说,讲这两个故事的原因,并不是一味地告诉大家,要学习格雷斯、唾弃理查德。有意思的是,除了投资领域之外,我们几乎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一个毫无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社会资源也几乎没有的人,成功的程度居然远远超过一个受到了最顶级的教育、智商远超平均水平、视野人脉都是一流的人?这简直太神奇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去看医生,你一定愿意去看那种从协和医学院出来的优秀医生,绝不会因为一个人性格好、有耐心、勤俭节约,就相信TA给你看病的效果更好,对吧?

同样,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经过反复的训练,一个人不可能造出来芯片,也没法赢得乒乓球冠军。可能只有在投资领域,智力、体能、技术、经验、资源,都未必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个性、环境、与行为,更加决定了我们的成败

所以,尽管你学习投资知识、精进投资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投资这个过程中,磨练自己的心性、面对自身的弱点,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这个过程,反过来对我们的投资收益,也会有天翻地覆的影响。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我并不打算说服你,只想分享三个故事。也许听完之后,你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触。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个著名的投资者,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伯利(Michael Burry)。他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传奇了。伯利投资生涯的成名一战,就是在2007年之前预测到了次贷危机。

于是他通过做空次级贷,在市场腥风血雨的时候,为投资人赚了百分之几百的回报,自己个人获利1亿美元以上。这段故事后来也出现在了电影《大空头》中,角色由演过蝙蝠侠的著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理想。实际上,伯利虽然在2007年狂赚上亿美元,但自己的基金在2008年上半年就被迫关闭了,根本没能坚持到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也没挣到最后最大的那笔钱。所以,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迈克尔·伯利进入投资行业本身的故事就很传奇。两岁的时候,伯利患了一种叫视神经胶质瘤的眼病,于是他左边的眼球被迫摘除。所以,如果你仔细看他的照片,会发现他有一只玻璃假眼。

因为这个,伯利小时候常被同伴们取笑,性格非常内向。成年后,他发现自己有轻度的阿斯伯格综合症——如果不严谨地说,可以理解成自闭症

伯利一开始的工作和投资其实无关。他读的是医学院,第一份工作是斯坦福医院的见习医生。不过由于对投资很感兴趣,他从1996年就开始在业余时间写投资文章,发表过不少精彩的见解。白天长时间看诊,晚上还要研究股票,高负荷的运转让伯利疲惫不堪。

结果有一次,他在辅助外科手术的时候睡着了,一头栽到了病人的医疗设备上,被愤怒的主治医生轰出了手术室。加上他的父亲因为癌症被误诊去世,所以伯利决定终结他的医生生涯,转型专职做投资。

伯利的投资生涯起步还算顺利。一方面,很多他文章的读者和粉丝变成了他的投资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价值投资者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另一方面,伯利深度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很适合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崩盘后的市场。

那时,他经常能找到一些被市场遗忘的冷门公司,以极低的价格买入,等到公司价值回升以后再卖出。就这样,他在2001~2002年两年的投资回报率是55%和16%;到了2003年,整个市场回升,大涨29%,伯利的回报超过50%。到了2004年,他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从一百多万美元涨到了6亿美元。

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伯利注意到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并且发现了一种绝佳的做空美国地产的金融工具:信用违约互换——CDS。简单来说,CDS就像是一个保险:以美国的房地产行业为例,你每个月可以付一笔保费,如果美国房地产依然繁荣,你的保费就白交了;可一旦房地产爆发了危机,你就可以获得巨额理赔。

据说,在下注这次危机之前,伯利读了上万页关于CDS的复杂文件。这段也被搬进了电影《大空头》里。他说,这些文件被写出来之后,除了律师基本就没人看过,但他每一页都认真读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伯利最终赢得了这场赌局,自己也挣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其中过程的艰辛。要知道,伯利的眼光太超前了,他从2005年就开始做空房市,但真正的危机2007年下半年才爆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整个基金的回报都非常惨淡——牛市没赶上不说,每年还要白白交一笔保费。举例来说,2006年整个市场回报超过 15%,而伯利的基金的回报是-18%。

one

可想而知,那些之前支持伯利的投资人们一定气坏了。想象一下,本来你投资了一个人,他是搞价值投资的,做得还特别成功,五年下来把你的钱翻了好几倍。

结果有一天他突然风格大变,股票也不做了,花了好多钱买了一堆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背后逻辑是看空整个美国房市——关键他也不是房地产专家。两年下来,整个市场都在赚钱,但自己狂亏,你的心情能好吗?

所以,在2007年初的时候,伯利天天都要面对投资人的兴师问罪,很多人还要求赎回投资,而赎回就意味着基金要被迫在低点卖出,把账面亏损变成实际亏损。那段时间伯利极其痛苦,天天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听重金属音乐,还狂打架子鼓。《大空头》电影里也有这段情节,那可不是艺术加工,是真实发生的事。

two 靠打鼓发泄情绪的伯利


在这个时候,伯利偏自闭的性格让他做了一件更加极端的事——他把基金彻底冻结,不允许任何投资人赎回。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觉得这时候把钱撤出来绝对是功亏一篑。结果投资人当然勃然大怒,很多人还威胁要起诉他。

好在,等到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终于爆发,华尔街一片狼藉,而伯利也是一战封神。那一年,伯利给投资人挣了超过7亿美元,他终于赢了。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结局皆大欢喜的故事。实际上,在伯利大胜而归的时候,他等来的不是客户的喝彩和感谢,而是更加迅速而坚决的资金赎回……

原因也很简单:大家觉得次贷危机是个几十年不遇的大事件,而伯利下一年一定赚不了这么多钱了,不如见好就收,而且万一以后资金再被冻结,就太得不偿失了。

结果撤资的投资人越来越多,伯利非常崩溃,他觉得自己没法再帮别人管钱了,于是只好在2008年上半年把基金关掉,从此退出了资产管理这个行业。

现在回头看,伯利作为一名职业投资者当然非常成功,他不但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作为受托人也为投资人赚到了钱。但同时,他性格上的不足、沟通能力上的缺陷,也让他阶段性地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还被不少投资人憎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简单的话在投资领域里又一次体现。

2013年,伯利在休整5年后又回到了市场,重新开始帮助别人管钱。他在采访里说,自己这些年思考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感觉已经准备好攀登下一个职业高峰了。


第二个故事,是我的好朋友、张潇雨的故事。在投资这件事上,他也曾有过很深刻的教训,也有着巨大的成长和改变。接下来,我就让他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说说他自己的故事。

说到关于自己的成长,我想起曾经写过的、得到不少人共鸣的一段话,内容是这样的: 「我思考过的最蠢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到底早上跑步好还是晚上跑步好,和我小时候操心自己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感觉差不多。 」

你可能猜到了,后来我既没早上去跑步,也没晚上去跑步,当然也没上成清华或者北大。而我这里最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都会高估自己的水平。说得再具体一点,是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了自己的人性

这种心态体现在跑步上就很明显。典型的模式是这样的:一开始,我先立下决心,打算跑步锻炼;然后,我开始搜索各种信息,内容从如何选购跑鞋,到正确的跑步姿势,到跑步的次数和频率应该是多少,到一天时间里什么时候跑最好;接下来,我会定下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一个月要跑100公里,三个月之后能跑半马,一年之后长距离配速要到多久……最后,我会在脑子里恣意地幻想,如果我真的变成了一个可以随便跑马拉松的运动健将,那感觉该有多好。

但是事情通常会怎么发展呢?那就是,自己早上起不来,下班之后晚上特别累又不想运动。偶尔出去跑一次,又觉得自己体力很差,跑起来很痛苦。所以两三周之后别说100公里了,连一二十公里都没跑到。这时,我会感到目标完成无望,那就更加不想面对这件事,所以渐渐地,我就假装之前宏伟的计划从来没有发生。

你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在投资这件事上,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我计划做到每年回报15%,但如果半年时间投资组合纹丝不动,我就会觉得自己计划落后,得赶快调整。我曾经还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抵御住各种诱惑,不会去碰市场热门的基金和股票,但结果是每次看到别人挣钱自己都很眼红,然后犹豫几次,最终还是杀了进去,搞得亏损离场;我也曾经立下过宏伟的计划,打算一年深度研究五十家公司——每周一家——可想而知,计划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为自己达不到某种「理想中的自我」困扰。这个理想自我极度自律、言出必行、体力充足、心态平稳,可以像机器一般地精准执行各种计划;这个理想自我智商超群,永远保持独立判断,情绪不会受到外界杂音的干扰……总之,如果做不到这样,我就是一个糟糕而可笑的人。

然而随着年纪增长,境遇的改变,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的很多缺点,也开始面对一个简单的现实:我并不是什么超人,绝大多数人身上有的毛病,我一点也不少。而随着对自我认识的增加,我也开始思考更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比如,虽然我整体投资风格稳健,但时常也想进行一些交易,甚至投机。于是我给自己开了一个「赌博账户」(当然是开玩笑的说法),里面大概有我资产的5%。不管我是想追涨杀跌,还是想买冷门个股,甚至想做期权交易……我都只在这个账户里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过瘾」,另一方面也不影响我组合整体的收益。这个账户曾经被我做到过翻了接近4倍,后来也跌过90%…..目前又变回5%上下的水平。看起来没赔没赚,但中间过程惊心动魄,也让我对市场更加敬畏。

另外,曾经我也是买入股票之后,每天都想查看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随着年纪增长,我并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但我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自己最核心的持仓放在了一个账户里,并且给这个账户设置了一个非常难记的密码,而我把密码写在了纸上,放到了几处银行保险箱里。这样我如果真的想进行操作,就要去趟银行打开保险箱才能操作——这实在是太麻烦了,于是利用这种「懒惰」,我变相做到了长期持有,获得了十几倍的收益。这些,都是我在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并且接受了它们之后,发生的改变。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自己的故事。 在前面,我曾经写过自己投资中国平安的经历。但是在那讲里,我并没有写到的是,在我帮助我妈妈管理的账户中,我也买过中国平安这只股票。

我妈妈是有10多年股龄的老股民,我和她说过我买过哪几只股票,于是她把这些加到了自选股里面,每天都会打开软件来查看最新的行情。在2012~2013中国平安跌得最惨的那两年,我甚至一度对回父母家吃饭产生了恐惧。

我特意去翻看了2012年的投资日记,里面是这么写的:

晚上一进门,老妈的脸色就非常难看。我去厨房套近乎,她问我:「我今天一下午都特别不开心,平安又跌了4%,我当时给你那20万,剩了还有10万吗?」。 基本上一晚上也没再跟我说话。 2012年10月29日

three 中国平安2012年的日K线图

同样4%的下跌,在我眼中是必要的过程,甚至是能够以更低价格购买的机遇,但是在妈妈眼中,却是账面大幅亏损所带来的痛苦。她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我身上,让我非常痛苦,甚至几乎影响了我的操作。

我接下来是怎么做的呢? 我开始给她从头开始讲投资,从「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讲到「周期」,再讲到「市场先生」,但这些知识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变成她身上的一部分。市场一个大幅波动,这些本就将信将疑的知识就被抛之脑后了。

我也用过「善意的谎言」,比如跌的时候告诉她我已经卖出了,涨的时候又告诉她我趁着前几天大跌的时候已经买了回来。可是好景不长,最终她自己下载了软件,登录了账户,看到了真相……

最后,我不得不和妈妈坐下来,认真地聊了这件事情。

我问她,我之前做很多事情做得都还不错,投资上也小有所成,是不是可以选择相信我一次?如果可以的话,我就把她的账户密码修改,也不再和她讨论我的具体操作。每年底的时候和她报告一下她的账户的最新净值情况。

four 我妈妈的账户的资产走势图

8年后的今天,她的账户资产已经变成了当时的4倍。


今天的内容,是我最喜欢的一讲。我们原本写了很多的行为金融学的概念,最后却砍掉了所有的文字,选择对你讲述了四个故事。

这四个故事,从不同的的侧面告诉我们,投资成功,从来不只是掌握一些投资知识或者建立一套投资系统那么简单

如果说得极端一些,投资,是一个「心」的磨练过程它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金钱的关系。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的自然结果。

因此,就像开头所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尽管你学习投资知识、建立投资系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磨练自己的心性、面对自身的弱点,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满文星光璀璨啊!我学到了: 和时间做朋友慢慢变富——格雷斯·格罗娜的故事告诉我,工作平平、收入微薄,但生活节俭、坚持储蓄、长期投资,最终累积起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警惕消费陷阱和投机——理查德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以及各种流动性不佳的投资和投机,让他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惨重。起点高却并没有好的结局!

认识接纳人性中的不足,做好应对——张潇雨老师故事告诉我,我们往往会“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了自己的人性。”那些想一口吃个胖子的计划,从制定的那一刻就注定失败,多么像生活中的自己!而最终,认识自己的不足,接纳这些不足并做好应对,结果终会有改变。

信任需要开诚布公,正确的事值得坚持——孟岩老师的故事中妈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操作,善意的谎言最终被戳穿。妈妈选择相信,孟大选择坚持,最后迎来丰收的硕果。这让我反思,如果是我,我还会这么耐心地坚持吗?会不会把钱还给父母一了百了?这需要耐心更需要自信。

最喜欢文中这一句:“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的自然结果。

因此,我相信并努力“不焦虑、不懊悔、不凑合,笃定、平和,认真工作、全情生活,享受熊市带给我们的投资机会和感悟,等待美好的事情自然发生。”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终将站在《门前》感受: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觉得十分美好。

Headshot of Maxi Ferreira

怀着敬畏之心,做好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