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会的三大真相
- 二、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无法突破圈层的
- 三、突破圈层不是普通人应该设立的目标
- 四、上班是用来保有资格的
- 五、社会主义靠收税
- 六、资本主义靠剩余价值
- 七、资本家正一步一步剥削着普通老百姓的劳动力和时间
- 八、创业者的两把刀:提价与压本
一、社会的三大真相
最近通过自己的认知领悟到社会的真相,发现社会就是用三座大山把底层人牢牢锁死在底层的
。
第一座大山是社会灌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
诸如:孝道,诚信,一定要上进,努力吃苦,婚姻,车贷,房贷等等,让广大普通人认为,人这一辈子就应该被这些束缚。其实人可以不一定非要这样。。。
第二座大山是高强度劳作
:
让广大普通人沉浸在大量又高压的无意义劳动中,充当社会零部件,抹杀普通人的好奇心,对真相的探索欲。高强度劳作,导致大家认为的生活只能是上班或工作,其实也能慢下来,好好享受生活。
第三座大山是奶头乐
:
让广大普通人仅有的一些自由时间精力,都被微信,抖音,快手短视频,游戏,手机上各类短视的,即时满足的奶头乐 app 充斥,进一步消磨普通人的意志。其实完全可以屏蔽它们!
不明白这三座大山,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可能就这么循环下去
。
二、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无法突破圈层的
底层普通人最大的困境就在于,其成长环境中接触不到那些真正有用 有价值,能够切中要害的各种信息、认知
。
所以普通人想要往上走,就注定会走大量弯路,因为不上道、看不见游戏规则
。而这些弯路就包括了选错学校、专业、城市、行业、岗位等等
;
实际情况是,大量普通人的开局其实都没得选,只能默认沿着原生家庭的路走
。
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无法突破圈层的,在心态上接受这一点即可,只要比原生家庭好,就是进步了。
三、突破圈层不是普通人应该设立的目标
想实现阶层跨越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突破圈层不是普通人应该设立的目标
。
与其不切实际,不如一个阶梯一个阶梯走,订太远的目标没什么意义。哪怕是如何在大环境中争取一个可以自洽自如,躺平的小空间,也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执行起来。
目标应该简单具象到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舒适、更有掌控感,更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欲望
。
四.上班是用来保有资格的
越来越觉得,现在的上班不是用来创造价值的,只是用来保有(社会财富分配)资格的
。哪怕上班就是在制造垃圾,制造内耗,也不得不干
。
真想创造价值就去创业而不是上班,班是给不具备调动社会资源来获取财富的人上的
。
尽管现在国外工作,自己也是一个打工的,要不是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怎么会选择在国外打工呢?自己就是混口饭吃的,又有什么不好呢?
思考如何让自己当下过的更舒服一点就行;也不用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老板,做生意的,当官的,或是混编制的什么的;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混口饭吃的,如何让自己和家人吃的舒服,吃的爽
。
五、社会主义靠收税
封装社会,皇帝靠什么活着?靠收税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是太阳照到的土地,都属于皇帝的,比如在明朝百姓生活的土地是朱元璋家的,所以就应该给朱元璋钱。
现在中国也是如此,土地是国家的
,无论做生意,还是打工;无论老板,还是员工;无论公司,还是个体;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摆脱不了给国家交税
。
至今中国的税制有18个税种
,即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和环境保护税
。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交税是中国人必须遵守的义务
,这点就比较头疼。
在国外工作的好处之一,就是不需要缴纳中国定义的18个税种,每个国家的税种政策都不同
。
六、资本主义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资本家靠什么活着?靠剩余价值
。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
剩余价值 = 价格 - 成本
如果想变有钱,无非就是让剩余价值变大。如何让剩余价值变大就能有更多的钱
!
举个例子:
假如一个家庭一个月基本开销3000,为了让剩余价值变大,节约一点花2000,省1000,这个家庭的钱就能变多吗?不一定
。
虽然开销(成本
)降低了,但相应的,家庭收入(价格
)可能也降低了。比如一个月赚5000的,突然遇到裁员降薪,经济危机,现在一个月只能赚3500。
那么之前一月能存5000-3000=2000,即使节约了1000,之后一月也只能存3500-2000=1500。剩余价值不一定靠降低成本,就能变大
。
再举个例子:
假如一个爸爸一个月赚10万,这个家庭的钱就能变多吗?不一定
。
这个爸爸尽管一个月能赚10万(价格
),但是他开了2家店铺,生意惨淡,房租人力成本每月基本开销20万(成本
),这就是做生意,做企业为什么倒闭的原因,即使每月流水大,成本太高,照样倒闭。剩余价值不一定靠提高价格,就能变大
。
因此想让剩余价值变大,提高价格且降低成本,才是最优解
。
七、资本家正一步一步剥削着普通老百姓的劳动力和时间
社会另一个残酷的真相是:资本家正一步一步剥削着普通老百姓的劳动力和时间。
中国常见的资本家有,阿里巴巴支付宝滴滴,马云;腾讯游戏微信,马化腾;字节跳动抖音今日头条,张一鸣;万达王健林,美团王兴,饿了么张旭豪,网易丁磊,京东刘强东,拼多多黄峥,比亚迪王传福,小米雷军,华为任正非,格力董明珠
....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剥削不再是鞭打与工厂,而是算法与平台悄然施压
。资本家们披着“科技创新”的外衣,一步步将普通人的时间与劳动力,变成自己财富的燃料
。
曾经,人们为了一口饭,去工厂工作;如今,人们仍为一口饭,在屏幕前写作坐十小时、发短视频吸粉,在风雨中送外卖、在深夜直播卖货。他们被称为“自媒体从业者”,“创作者”,“骑手”,“主播”
。
这些新名词听起来自由体面,实则是资本的巧妙包装
。那些说“内卷”的人,其实只是怕你不再给他们创造剩余价值
。
你工作的每一分钟、点外卖的每一笔钱、刷短视频的每一次停留,最终都汇聚成资本家的收益
。
他们掌控资源、平台和规则,把一切变成生意:时间变成了流量,身体变成了商品,连梦想都被编成了剧本
。而真正的剥削,正在无声中进行。
当我们还在为多赚一点加班时,资本早已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赚得盆满钵满
。
他们剥削的,不只是劳动力,更是我们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
。
八、创业者的两把刀:提价与压本
在商业世界里,“创业”不只是追梦,更是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逐
。创业者要活下去、赢市场,就必须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如何提高价格?如何降低成本?
一、提高价格:靠垄断与“伪创新”
很多创业者并不直接依靠技术突破
,而是通过“平台垄断”或“模式包装”来提高价格
。
他们控制渠道、流量或用户路径,制造“离不开”的体验——比如外卖,滴滴平台抽佣提高、订阅类产品年年涨价。用户被迫为“生态锁定”买单,而这部分“溢价”,就是创业者争取的利润空间
。
“创新”不一定意味着科技变革,更可能是营销、故事讲得更动人——功能雷同的产品,只要包装上“智能”“AI”,就可以卖得更贵
。
二、降低成本:靠裁员与外包压榨
在创业初期,成本是生死线
。很多公司选择优化人力结构,其本质是裁员或压榨
。
用实习生、外包、兼职取代正式员工;
推行“奋斗文化”,让员工“自愿加班”;
设置高KPI,用“激励机制”替代正常加薪;
用“情怀”绑定核心骨干,延迟薪酬兑现。
这类做法本质上是:将公司成长风险转嫁给员工,把劳动者变成“低保障的高强度工具人
”。